漫步鹿儿岛城遗址:战争痕迹与复兴精神

最后更新:

漫步鹿儿岛城遗址:战争痕迹与复兴精神

西南战争激战地”鹿儿岛城”现场报道

鹿儿岛城遗址(鹤丸城)位于鹿儿岛市中心城山山麓,是萨摩藩主岛津家族的居城。这里也是西南战争的激战地,石墙上留有无数的弹痕。

本文将报道实际探访鹿儿岛城遗址时的情况。通过照片介绍复原的御楼门、黎明馆、庭园遗迹等现场可见的历史痕迹。

如果想详细了解鹿儿岛城的历史和看点,也请参阅以下文章。

阅读更多关于鹿儿岛城的看点的信息

御楼门

象征鹿儿岛城遗址的是正面矗立的”御楼门”。

建在石墙上的御楼门全景及周围护城河

高度和宽度均约20米的气势恢宏的木造城门,原封不动地再现了曾经守护城堡正面的威严。

仰视御楼门木结构和瓦顶细节的构图

这座御楼门在明治6年(1873年)的火灾中烧毁后,长期失去了踪影,但经过约150年的岁月,于2020年得以复原,现在作为鹿儿岛城遗址的新象征迎接众多游客。

西南战争的痕迹:数千发弹痕

穿过御楼门向左前行,石墙上刻有无数孔洞。这些是明治10年(1877年)西南战争中发射的枪弹和炮弹的痕迹。以城山为据点固守的萨军与包围他们的政府军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西南战争弹痕残留的石墙和排列的说明牌的史迹广场

集中在石墙接缝处和转角处的痕迹、剥落的石面、浅浅的凹陷,都是激战的证据。可以看出来自多个方向的射击和炮击,静静地诉说着当时攻防战的激烈程度。

刻有无数弹痕的鹿儿岛城遗址石墙近景 诉说西南战争激战的石墙表面和石头接缝

从长满青苔的石头和风化严重的表面,可以感受到即使经过百年以上的岁月也未消失的战斗痕迹。大的破损旁边,针尖般的小痕迹星星点点地残留着,让人想象激烈的枪战场景。

弹痕连续的石墙和前方穿过的石板路 长满青苔的石墙上刻下的枪痕和炮弹痕迹 斜看石墙上密集弹痕的样子

凝视刻在石头上的那些伤痕,仿佛能穿越时空传来战斗的记忆。

石墙表面残留的小弹孔特写照片

据悉,石墙上的部分痕迹也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射击所致。

黎明馆

穿过御楼门后通往黎明馆的石板参道

穿过御楼门,沿着留有弹痕的石墙前行,映入眼帘的是鹿儿岛县历史资料中心”黎明馆”。这座建在城址本丸遗址上的博物馆广泛介绍萨摩的历史和文化。

黎明馆外观和前庭设置的石碑风景 雨后拍摄的黎明馆建筑全景和广场

聚珍宝库碑

在黎明馆旁边,矗立着格外引人注目的石碑”聚珍宝库碑”。

聚珍宝库碑和说明牌排列的黎明馆前绿地风景 以黎明馆建筑为背景的聚珍宝库碑近景

这座石碑由萨摩藩第25代藩主岛津重豪建立,向今人传达他的思想和文化关怀。岛津重豪是供奉在照国神社的岛津齐彬的曾祖父,活跃于18世纪后半叶。

碑文从天地开辟开始记载,表现出探求自然之理的姿态。可以看出重豪通过药草研究、动植物饲养、矿物和陶瓷器等的收集,试图加深对自然和科学的理解。

此外,碑文还刻有他惋惜多年收集品的散失,在荏原郡(现在的东京高轮)建造名为”聚珍宝库”的宝物库保管珍贵物品的经过。希望百年后的后世也能守护传承的愿望贯穿整篇碑文。

在鹿儿岛这片土地上遇见这座石碑,可以感受到一位生活在学问和好奇心中的藩主的姿态。这是一座静静传达江户时代的萨摩已经扎根了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收藏文化的纪念碑。

天璋院笃姬像

在黎明馆的场地内,幕末代表性的萨摩女性天璋院笃姬的雕像静静伫立。

天璋院笃姬像矗立的台座和后方树木延伸的广场

笃姬出生于萨摩藩主岛津家的分家,后来成为德川第13代将军家定的正室。丈夫去世后号称”天璋院”,即使迎来幕府崩溃的时代,也为守护德川家和民众而尽力。

1868年,当官军决定对江户发动总攻击时,笃姬与西乡隆盛等人反复交涉,被认为是促成江户城无血开城的功臣之一。她冷静的判断和高傲的行动正是象征萨摩女性精神的体现。

矗立在黎明馆绿荫中的这座雕像向今人传达着在动荡时代灵活生存的女性的高贵。参观时,请务必停下脚步仰望她的身姿。

黎明馆庭园与桶之间二栋屋

黎明馆后方被树木环绕的小径前行的宁静通道

黎明馆后方展开着被宁静绿意环抱的庭园。游客稀少,时间悠然流淌。这里有再现曾经位于鹿儿岛城本丸东南部池塘的”御池”,以及迁建的萨摩传统民居”桶之间二栋屋”,可以近距离感受往日的生活和美学意识。

御池水面与九皋桥和谐相融的黎明馆庭园风景

御池是岛津家第18代当主岛津家久建造的庭园的一部分,在昭和时期配合黎明馆开馆而复原。水在石组之间平缓流淌,架设着名为”九皋桥”的优雅桥梁。倒映在水面的树木与石头的和谐之美,让人想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这宁静的一隅。

从外观看茅草屋顶的桶之间二栋屋全景

池塘旁边建有名为”桶之间二栋屋”的茅草屋顶古民居。这是萨摩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是传达当时生活空间的珍贵建筑。

桶之间二栋屋表侧展开的榻榻米室内 桶之间二栋屋里侧的围炉和梁的内部空间

建筑内部保留着围炉和梁,外面还有带屋顶的水井,向今人传达着往日的生活样貌。

桶之间二栋屋外的木制屋顶覆盖的水井

黎明馆庭园静静保留着鹿儿岛城还被称为鹤丸城时代的记忆。与御楼门和石墙的壮丽形成对比,这里可以感受到贴近人们生活的萨摩风土。参观城址时,请务必也到这个后院走一走。

鹤丸城二之丸遗址

鹤丸城二之丸遗址位置的引导牌显示

在黎明馆西侧,有曾经的”鹤丸城二之丸遗址”。现在建有鹿儿岛县立图书馆,作为传承学习和文化的场所承担着新的角色。

建有县立图书馆的鹤丸城二之丸遗址外观

二之丸在江户时代是支撑藩政中枢的重要区域,设有与政务和礼仪相关的设施。从明治以后经过教育设施到现在的图书馆,这片土地一直作为”知识据点”不断前行。

与黎明馆所在的本丸遗址并列,二之丸遗址是向今人传达鹿儿岛城历史结构的重要区域。查看馆外的引导牌,可以了解整个城堡的布局和当时的地形。

显示黎明馆和鹤丸城遗址周边的引导地图

鹿儿岛城的护城河与石墙

鹿儿岛城护城河沿岸延续的石墙和御楼门风景

鹿儿岛城的护城河,从变黑的石头和长满青苔的表面可以感受到漫长岁月的厚重。倒映在护城河中的御楼门和城山的绿意,静静地让人想起往日的景象。

从外侧看鹿儿岛城石墙和城门的样子

环绕城堡的石墙,整齐堆砌的切石美丽动人,经过时代变迁仍保持稳固的姿态。近看时,刻在石头接缝处的凿痕诉说着当时工匠的精心工作。

从通道眺望鹿儿岛城护城河和桥的景观

在御楼门前的人行道旁,有介绍城堡石墙使用的”石砌技法”的展示角。使用实际的石头再现布积和算木积等结构,可以直观地学习筑城技术。

使用实际石砌的展示介绍技术的资料角 鹿儿岛城遗址前设置的石砌技术解说板 鹿儿岛城遗址保留的布积说明和堆砌方法的引导牌 鹿儿岛城遗址介绍的算木积技法解说板

展示板上还标明了各种堆砌方法实际使用的地点,在散步前确认一下,现场观察会更有乐趣。

鹿儿岛城遗址传达的战斗与重生记忆

穿过御楼门,沿着石墙的弹痕、黎明馆的展览以及庭园漫步,切实感受到鹿儿岛城刻下的时间深度。这片土地确实保留着萨摩的历史。

留有往日战火痕迹的石墙,绝不是过去的遗物,而像是穿越时空向人诉说的”活的证据”。复原的御楼门的壮丽和在黎明馆学习的萨摩智慧与文化,为这座城址注入了新的生命。

站在宁静的城址上,这片反复经历战斗和重生的土地的自豪和高贵令人动容。

如果造访鹿儿岛,请一定要走一走这个地方,感受这里的气息。

鹿儿岛城遗址石碑和复原的御楼门为背景的全景
您可能还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