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神圣之地:了解神宫、神社和大社在神道文化中的区别
- 探索日本神道传统中神宫、神社和大社的差异。发现这些圣地的主要特征和著名例子。这是日本旅行者的必备指南。
最后更新:
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是指从明治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地方公共团体供进神馔币帛料的神社。
神馔币帛料是指供奉给神明的食物和布料。神馔包括米、酒、鱼、蔬菜、水果等,币帛包括纸币、金币等。
明治时代初期的近代社格制度将神社根据其格式和规模分为官国币社、国币社、府县社、乡社、村社五个等级。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是其中的乡社和村社。
近代社格制度是明治时代初期神社制度改革中制定的,对神社根据其格式和规模进行分类的制度。
明治维新后,神佛分离令将神社和佛教寺院分离。神社因此被定位为国家祭祀机构,并开始进行制度建设。
近代社格制度将全国神社分为五个等级:
神社根据其等级,接受国家财政支持。
近代社格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废除。战后神社成为宗教法人,不再接受国家支持,因此社格制度不再必要。
近代社格制度旨在加强神社的管制和培养神社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但在战后神道独立后,其作用消失,因此被废除。
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并非所有乡社和村社都被指定。要想被指定为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此外,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还需要神社方面提出申请。
具体来说,以下类型的神社被指定为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
因此,在乡社和村社中,满足这些条件的神社数量有限。
此外,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制度是明治时代初期制定的,但明治40年(1907年)开始,府县社以下也开始接受神馔币帛料的供进,此后逐渐开始接受公费。此外,大正3年(1914年)4月,祈年祭、新尝祭、例祭的三祭也开始接受神馔币帛料的供进。
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存在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明治维新后,神佛分离令将神社和佛教寺院分离。神社因此被定位为国家的祭祀机构,并开始进行制度建设。
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是这一制度的一部分。根据神社的格式和规模,将神社分为官国币社、国币社、府县社、乡社、村社五个等级。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是其中的乡社和村社。
神馔币帛料的供进用于神社的祭祀和神职人员的薪水等。因此,被指定为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对于神社的财政稳定至关重要。
此外,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接受国家财政支持,意味着其处于国家控制之下。因此,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也是加强对神社控制的手段之一。
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在日本全国约有 2 万座,但其指定却因以下两个原因被废除:
明治维新后,神社被定位为国家的祭祀机构,其制度得到了完善。然而,战后,神道作为宗教独立了,不再接受国家支持,因此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也就失去了必要性。
此外,战后的 GHQ 为了解体神道国家,保障宗教自由,实施了宗教政策。作为宗教政策的一部分,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被废除,因为它是国家宗教干涉的象征。
具体来说,1945 年 12 月 28 日,GHQ 发布了《关于废止国家神道、神社神道政府保证、支援、保全、监督和传播的件》的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神社作为宗教法人独立,不再接受国家支持,因此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也就被废除。
此外,神馔币帛料供进神社的指定被废除后,神社开始承担起各个地区信仰中心的新角色。